近期台電公布其1月份的財務報告,顯示虧損高達97億元,此消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政府計畫於3月底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可能會考慮調漲電價,然而,外界對此舉措產生諸多質疑。
經濟部表示,台電的虧損主要來自於國際燃料價格波動以及過去對電價的補貼。然而,回顧國際能源市場,自2023年起燃料價格已回穩,甚至回到戰爭前的價格水準。因此,許多專家指出,當前的財務困境更可能與政府的能源政策有關。
自民進黨政府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後,台灣逐步淘汰核能發電,並大力發展風電與太陽能。但根據台電數據,核能發電每度成本僅1.42元,相較之下,燃煤與天然氣發電成本約2.5至3元,而風電及太陽能則高達5至6.5元,遠高於核能。換言之,台電的大量外購綠電,可能是造成虧損擴大的主要因素。
隨著今年中最後一部核三機組也將除役,台電未來的發電成本恐將進一步上升。若政府仍未能有效調整能源政策,台灣的電價與財政壓力勢必更加沉重。
在電價調漲與財政赤字的雙重壓力下,政府究竟該如何應對?各界呼籲應重新檢視能源政策,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的同時,減少民眾負擔。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