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科學發現不僅駁斥了我們的認知,也讓我們意識到宇宙的無垠,並重新思索我們的地位。
其中最關鍵的時刻之一,便是太空船首次將影像傳回地球的瞬間;另一個則是發現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如今,科學家們在一顆名為K2-18b的行星上發現了一種氣體的跡象,而這種氣體在地球上是由簡單的海洋生物所產生的。
根據此次探測團隊的科學家所述,揭示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不再遙不可及。
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尼庫·馬杜蘇丹(Nikku Madhusudhan)教授指出:「這是人類根本的問題之一,我們或許即將找到答案。」
不過,這也引發了更多的問題:如果我們真的在另一個世界上找到了生命,那將如何改變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存在與認知呢?
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便創作出各種關於天外生命的故事。20世紀初,天文學家相信在火星上觀察到的線條是高度文明的跡象。這一推測引發了關於飛碟和小綠人等科幻文化的流行。
然而幾十年後,這些所謂的「強有力的證據」卻來源於距今數百萬億英里的行星,而非火星或金星。研究者們起初將重點放在火星上,直到1992年首次發現了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這才改變了局面。
隨著這些行星陸續被發現,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發儀器,分析它們的大氣組成。他們的雄心令人讚歎,甚至有些大膽。
這些儀器的設計是為了捕捉穿透遙遠行星大氣層的微量星光,並研究分子的化學痕跡,這些痕跡在地球上只能由生物產生,即「生命指標」。
美國太空總署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運用這項技術,偵測到了K2-18b的氣體。這部強大的太空望遠鏡於2021年發射,象徵著人類在尋找外星生命上的新進展。
不過,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限制是,它無法偵測如地球這樣的小行星或近母恆星的遙遠行星,因為星光過於耀眼。為此,美國太空總署計劃於2030年代推出「宜居世界天文台」,這能觀測類地行星的大氣成分。
此外,歐洲南方天文台的「極大望遠鏡」也將在2020年代後期啟用,主鏡直徑達39公尺,將能觀察到更多行星的大氣細節。
馬杜蘇丹教授希望在兩年內獲得足夠數據,若發現生物特徵,這將掀起激烈的科學辯論,討論這些特徵是否可能源於非生命過程。
隨著數據的增加,科學界將可能逐漸接受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這一發現將顛覆我們的宇宙觀,讓我們理解在宇宙中,我們並非唯一的生命存在。
「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心理,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彼此的方式,任何語言、政治、地理上的障礙也將消失,因為我們會意識到我們都是更大事物的一部分。」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