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州立法機構通過法案 擬結束對兒童虐待熱線的匿名舉報

紐約州立法機構本週通過一項新法案,若獲州長凱西·霍楚(Kathy Hochul)簽署,將終止對州兒童虐待熱線的匿名舉報制度。此舉標誌著全州兒童保護政策的重要轉變,支持者認為這將有助於減少虛假投訴與濫用系統的情形。

根據法案內容,未來撥打紐約州兒童虐待熱線的人,需提供姓名與聯絡資訊;然而,熱線仍會對舉報者的身份予以保密,不會向被舉報對象透露相關資訊。若撥打者拒絕提供身分資訊,熱線將不會將其舉報轉交給兒童保護機構。

這項立法的推動背景之一,是2023年非營利新聞機構ProPublica發表的調查報導。報導指出,熱線系統曾被前伴侶、鄰居、房東等濫用,藉由匿名檢舉觸發調查流程,對個人及家庭造成困擾與壓力。儘管舉報內容屢經查證後被認定為無根據,仍常常導致無預警的家庭探訪與搜查。

根據聯邦數據,在所有匿名舉報中,有高達96%經調查後被判定為不成立。在所有虐待或忽視兒童的舉報中(包括非匿名),83%最終被判定為無根據。

根據紐約州官方數據,每年有超過4,000起匿名電話引發兒童保護機構調查。法案支持者指出,新措施可協助社工聚焦在更可信且需要介入的案件,同時保護家庭免受重複性、無根據的調查。

法案的主要倡議者、州參議員雅巴里·布里斯波特(Jabari Brisport)表示,這項變革將防止家庭暴力倖存者遭惡意舉報騷擾,也有助於減輕兒童保護社工的工作負擔。他指出,尤其是黑人家庭在遭遇匿名投訴後,往往面臨更高比例的家庭搜查,並可能導致家庭分離。

「這些虛假報告成為騷擾的工具,也反映出更深層的制度問題,」布里斯波特表示。

新法案維持對舉報人身分的保密性,並加入修正條款,允許不願立即提供姓名的舉報人與熱線監督員溝通,了解他們的身分將獲保密、故意虛假舉報違法,以及可供協助的其他社會服務資源(如住房與食物支援)資訊。這些資訊將在通話中提供給來電者。

新規定不適用於具法定強制舉報義務的專業人士,如教師與執法人員,他們本來即須以真實身份通報疑似虐童事件。

紐約大學法學院家庭辯護診所主任克里斯·戈特利布(Chris Gottlieb)曾協助推動此法案。她表示,ProPublica的報導有助於提高立法者對制度問題的認識,而受影響的家長及社區倡議者也在過去一年積極在州議會發聲,包括出席聽證會與公開集會。

此外,數名家長已針對兒童保護機構在未持有法院命令情況下進行家訪與搜索行為,提起集體訴訟,質疑此類措施違反憲法保障的權利。紐約市目前正尋求駁回該案,但市兒童服務機構表示,仍致力於在保護兒童安全與尊重家庭權利之間取得平衡。

紐約市兒童服務局(ACS)先前在聲明中表示,根據州法律,該機構有義務調查所有舉報,不論來源為何。不過,該局也支持改革匿名舉報制度,認為應確保對兒童安全的保護,同時防止系統被濫用。

全國層面上,加州與德州等州已通過限制匿名舉報的相關立法,另有多州正研議類似政策。紐約州此項新法案若由州長簽署,將使該州加入限制匿名舉報的行列,並在全國兒童保護政策改革中樹立一項重要先例。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