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指出,人體內長期潛伏的病毒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的發展存在密切關聯,科學家正積極探討疫苗是否能成為預防此類失智症的潛在途徑。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影響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進行性神經退化疾病,全球約有5700萬人受其影響。儘管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釐清,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神經免疫學家魯絲·伊茲哈奇(Ruth Itzhaki)教授長年倡導的一項理論逐漸獲得更多科學支持:病毒在大腦中重新激活,可能引發發炎反應,進而促使疾病進展。
伊茲哈奇教授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探索單純皰疹病毒(HSV-1)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可能聯繫。她指出,「當病毒潛伏在神經系統中,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時,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損害腦部健康。」
然而,這一研究方向初期曾遭遇學術阻力。伊茲哈奇坦言,相關論文過去常被拒絕發表,致使研究資金難以到位。
隨著科學界對神經免疫學的重視提升,病毒假說漸受肯定。2018年,《神經病學雜誌》(Neuron)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帶有較高濃度的皰疹病毒與其他常見病毒痕跡,進一步支持該理論。
其中一項引發廣泛關注的研究來自威爾士政府的疫苗接種計畫。2013年起,威爾士針對年滿70歲長者施打帶狀皰疹疫苗。後續七年追蹤資料顯示,接種者罹患失智症的比率相對較低。儘管研究尚未證實因果關係,但相關數據使疫苗的預防潛力成為研究熱點。
「疫苗或許不僅是針對單一病原體的工具,它還能廣泛調節免疫系統,可能有助降低腦部發炎風險,」伊茲哈奇指出。她與團隊正尋求資助以啟動大型臨床試驗,評估接種疫苗對降低失智風險的實際影響。
專家表示,若未來研究證實疫苗對阿茲海默症具有預防或延緩效果,將可能改寫目前對失智症防治的基本策略,也為高齡社會帶來新希望。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