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溫創紀錄 近半人口面臨熱浪警報


這篇文章最初由 Vox.com 發表,並作為 Climate Desk 的合作內容在此轉載。

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高溫挑戰。在2024年被記錄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後,2025年夏季的極端氣候持續加劇。美國目前有近半數人口,遍及東南部、中西部與東北部,正處於熱浪警報之下。

美國國家氣象局指出,高溫指數持續攀升,不僅威脅健康,也對電力系統與城市基礎設施造成壓力。根據衛生專家說法,熱浪已成為美國與天氣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

國際熱浪也頻傳

不只美國,全球多地也遭逢異常炎熱的天氣。印度與巴基斯坦今年稍早已出現高達華氏120度(約攝氏49度)的高溫。歐洲地區在6月與7月初同樣面臨熱浪,導致超過2,000人死亡。

高溫對健康風險甚鉅

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可能引發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疾病。嬰幼兒、年長者(65歲以上)、患有慢性疾病者、服用某些藥物(如安非他命或抗憂鬱劑)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群,皆屬高風險族群。

尤其兒童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弱,容易脫水。醫師建議,兒童從事戶外活動時應提供充足遮蔭與飲水,並限制在高溫時段的活動時間。

應對熱浪的防護建議

為避免熱相關疾病,專家呼籲民眾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儘可能待在有空調的室內空間。調查顯示,美國88%的家庭配有空調設備。

  • 若無空調,可透過關閉窗簾、穿著輕薄淺色衣物等方式降溫。

  • 增加水分攝取,即便不覺口渴也應定時補充。

  • 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劇烈活動。

  • 利用社區降溫中心(Cooling Centers),可撥打211查詢最近的避暑地點,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商場與咖啡館等。

在濕度超過75%的情況下,人體排汗降溫機制會受到干擾,進一步提高中暑風險。民眾應警覺熱衰竭與中暑的初期症狀:

熱衰竭症狀包括:

  • 大量出汗

  • 皮膚冰冷、蒼白且潮濕

  • 脈搏快速而微弱

  • 噁心或嘔吐

熱中暑症狀包括:

  • 體溫達華氏103度(約攝氏39.4度)或以上

  • 皮膚發紅、發熱,乾燥或濕黏

  • 脈搏快速且強勁

若發現上述症狀,應立即採取降溫措施,並視情況就醫。

社區應加強關懷行動

醫療與社區工作者呼籲,應多關心年長者與孩童,確保他們遠離高溫風險。熱浪期間,不分年齡,每個人都應保持水分、避免過度勞動,並盡可能待在涼爽安全的環境中。

隨著極端氣候日益頻繁,氣候專家強調,提升對高溫威脅的認知與防範,是保障健康與安全的關鍵。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