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罷免」失敗原因全解析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行動第一階段已於7月26日完成投票,針對24位中國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未獲通過。多位學者分析指出,結果如外界預期,罷免方難以突破原有支持圈層,動員成效有限。

根據BBC中文報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均認為,罷免方無法有效爭取中間選民及泛藍陣營以外的支持,是導致未過門檻的主要原因。

「雖然部分選區的投票率高於以往,如高於基隆市長罷免案,但這並未轉化為罷免的實質支持,」莊嘉穎指出,「整體社會對這次罷免行動並未表現出高度認同。」

展望下一波預計於8月23日進行的第二階段七席罷免案,兩位學者皆認為成功機率不高。劉嘉薇指出:「野方連署早已落後,加上首波結果對士氣的影響,第二波幾乎沒有逆轉空間。」

她補充,此次政治對峙雖未產生直接效應,但結果可能為朝野間創造更多對話與和解空間。「不過,是否出現實質性的轉折,仍需持續觀察。」劉嘉薇說。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