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
外國人政策在本次日本大選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過去,經濟,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景氣,與生活有著直接聯繫,因此成為了永遠排在第一位的議題。外交幾乎從來不會排在第一位,能排在2、3算是不錯了。」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泉忠教授表示。
7月21日,日本國會第27屆參議員選舉完成計票,由自民黨、公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未能獲得過半數議席,無法維持參議院多數,石破茂政府被稱為「歷史性慘敗」。這一次選舉除了結果令人大跌眼鏡之外,「外國人政策」議題「異軍突起」,打敗消費稅、「米荒」、物價上漲、性別爭議,成為各政黨爭執暴風眼。
「三個禮拜前開始,外國人政策話題冒起,成為了選舉的焦點,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林泉忠表示。
(林泉忠)
7月24日,位於東京高圓寺的飛地·離島書店舉辦了一場日本參院選後討論會,三十多名左右「外國人」擠滿了會場,聚集在這裡共同討論「為什麼外國人政策首次成為日本選戰議題」。
這場討論會由曾在日本、美國以及兩岸三地執教、研究中日關係和東亞區域國際關係的知名教授林泉忠主講,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外國人」、歸化日本人以及一名母語為日語的原生國民來場參與。
今年,外國人政策議題有多熱?
日本人罕見地關心外國人的話題。根據社群網站X上的資料,這次參院選舉相關的發文數,共有261萬則po文與外國人管理的議題相關,遠遠超越與消費稅相關的131萬則。而外國人在日本攪動的社會輿論,也成為日本媒體頻繁關注的新聞點。中國社交平台小紅書上,日區IP則充斥著「日本媒體能不能少報導一點在日華人的事情」的反詰筆記。
而在日外國人(作為被管理者)對於「外國人政策」的問題,也被激發出了巨大的政治關心和熱情。從來場聽眾的數量可見一斑:報名很快滿員,未能成功報名的記者連同五六名想要參與討論的聽眾一起,在場外排隊等待空出的席位期待進場。
針對外國人的管理,各個政黨口號明確、磨刀霍霍,執政的自民黨喊出「違法外國人歸零」的口號。另一個執政黨聯盟的公明黨提出強化外國人日語教育,解決外國人未繳納健康保險的問題。
林泉忠表示,保守派如國民民主黨、日本維新會等主張「有效管理」,「不算非常排外」。而相對開放的自由派如立憲民主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則「更希望創造一個共生的環境」。
作為外國人,在異國土地上,如何不被當作異類被對待、如果獲得更好的生活成為來場者共同渴望討論的議題。
「頂流」議題,為什麼事關外國人?
根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為止,在日外國人已有381萬人,而在日中國人超過百萬。激增的外來移民人口,與當地人常有紛爭與摩擦。
日媒也熱衷於聚焦外國人(特別是中國)的負面話題。來場的一名年輕日本男生一一列舉了近期自己從社交媒體以及大眾傳媒處所了解到的在日中國人新聞:大批中國考生toeic考試作弊、埼玉縣駕車撞人逃逸中國男子事件、靖國神社撒尿、中國人豪買不動產後提高租金等等。
而一名來自香港男生則表示,自己曾在淺草寺見到一名身著五星紅旗logo體恤的中國男子大聲疾呼「China number one」,他對這種行為感到困惑並表示:「有點理解日本人為什麼不喜歡中國人了。」
而對於外國人的負面情緒,在日年輕一代中國人抑或有同感。一名在日本留學並順利留下獲得工作簽證的大陸女生表示有被中國人「背刺」:「最不喜歡接待的就是中國客人。」
大眾傳媒疊加社交媒體重塑了輿論場,這確實影響到了日本人看待在日中國人的態度,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日本參院選舉。
林泉忠認為,拿「外國人開刀」,也與轉嫁矛盾的政治手段有關。「物價一直在上漲,選民是有感覺的,石破茂上台沒有實際作為,米就是最典型的。」
將矛頭對準外國人,是風險最低的轉移視線的有效政治手段。但不能忽視的是,三個禮拜開始前冒出的外國人政策熱議,炒熱該話題的參政黨難脫干系。
參政黨一舉拿下14席——危險?安全?
「大膽政治作風」的啟發。
這種「強硬」的反移民政策還體現在了「設立外國人綜合政策廳」,統一處理與外國人相關的各種課題。比如:在社會保障方面,限制外國人使用醫療保險,停止對外國人的生活保障金發放。嚴格審查外國留學生優待政策的適用對象。在法律地位和權利方面,嚴格歸化條件、嚴格永駐權申請條件,禁止給予外國人在裁判機關、公共部門與公務員崗位的錄用,禁止給予外國人參政權,不承認歸化第一代人士的被選舉權。
「我覺得他們很像奧姆真理教」,澳雲(音)是已經歸化入籍的日本人,在此次參選過程中,她一直有在關注各類Youtube帳號,並做了許多政治功課,對於參政黨的激進以及極右,她説:「只有母語是日語的人才能被定義為日本人,還有我們歸化人員的孩子是無法在日本做公職(公務員),旅居日本的外國人的人權沒有得到足夠的保障,這些都會讓我感到非常的不安。」
因此,14席,這個數字意味著秉持對外國人非常不友好態度的參政黨在日本政壇已經具有相當影響力,且在選後席次達15席,足以在參院單獨提出法案。
日本作為世界上少有的非常接近「單一的民族國家」,排外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林泉忠認為,參政黨的崛起,與日本傳統上以自我為中心的「本國優先」的心態、以及外國人不能很好地融入當地社會有直接關係。
林泉忠列舉了一個日本前駐華大使、日中友好會館會長宮本雄二拋給他的一個棘手難題:
日本文京區的公立小學一下子湧入許多中國孩子,中國的家長會將雞爪和豬蹄放入孩子的午餐便當,「嚇壞了」從未見過此類吃食的日本孩子。他們的父母不會説日文,無法和校方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區政府和校方陷入了一個很難出面解決此事的兩難境地,他們都害怕被扣上「不公平」對待所有外國人的帽子。
也有外國人在努力嘗試融入日本社會。前文提及的從事服務業的大陸女生表示,自己已經出國了,並不想總是在華人圈子中找歸屬感。她也分享了自己逐漸被日本人同事所接受的過程:「我覺得日本人面對外國人的時候其實也會惶恐,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對對待外國人,我跟日本人交流變多了之後,感覺已經到了可以一起説同事壞話的程度(笑)。我的日本同事覺得,我會把情緒表現在臉上這件事很可愛,他們會覺得情緒外露是很勇敢的。所以,我希望日本人不要害怕外國人,我們也需要時間去慢慢學習日本的ルール(規則)、マナー(舉止),希望日本人也能多給我們一些時間來適應。」
從來都不是一個移民社會的日本,顯然並沒有做好接納如此多數量的外國人的準備。但——
「經歷了戰後80年的和平以及創造多元及國際化的努力,日本這個社會不會一下子變壞,參政黨現在只是在參議院有14席,也不算太多,眾議院還沒有拿下。我想也不需要太過擔憂。」林泉忠總結説道。「他們有多少能量,能走多遠,他們自己也不曉得。」
外國人管理政策以及外國人在日生活等話題收穫史無前例的關注度,林泉忠認為不算是壞事一樁。「這個潤潮其實是重新發現了日本的好處,日本的便利性。」
林泉忠説:「這讓我們大家重新來思考來討論,到底是外國人來搶日本人的資源,還是說是幫助了日本的發展,很多日本的3k工作(3k指的是“きつい、汚い、危険”,意思是“辛苦、骯髒、危險”。特別是指那些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比如建築、清潔、護理等。)都是外國人來承擔。外國人同樣在日本交稅、為日本社會做貢獻,而不都是來破壞或者搶奪資源,我想這種討論越多不見得是壞事。」
就在7月23日於青森縣召開的日本全國知事會議上,日本全國47位知事明確表態反對當下日本社會由參院選舉引發的針對外國人的排外情緒。會上通過了全體知事的《青森宣言》,該宣言宣稱「否定排他主義和排外主義,致力於建設多元文化共生的社會」。知事會匯總的提案指出,國家將外國人視為「勞動者」,但從地方自治體的角度來看,他們與日本人一樣是「生活者」,也是「當地居民」。
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在接受今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參政黨獲得的支持主要是来自於自民黨最保守的那批一選民的分流的選票。這部分選民對自民黨報以不滿、年齡較大,學歷較低,主觀地會有把票投給另一個其他的比較偏極右翼政黨的傾向。參政黨黨魁神谷宗幣也親口承認,「日本人優先等口號」這只是為了獲得選票的策略。
「那麼在下一次選舉中,參政黨很難提出相應的提案,參政黨尤其在針對外國人的這個提案上能够發揮多大的作用?參政黨的支持是否會大幅的下降?這是我們可以關注的。」「但我們只需關注,並不需要過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