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風險社會講座:專家探討技術、倫理與勞動市場的挑戰

由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現代文化基金會、新台灣和平基金會主辦的「AI與風險社會」講座,於近日成功舉行,邀請了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陳慧蓉、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吳豐維,以及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就AI發展的風險進行探討,由黑熊學院執行長朱福銘主持綜合討論。

陳慧蓉教授指出,AI的風險類似「進擊的巨人」,應建構三道防線:主權資料庫建置、責任應用與發展、人工智慧公民識讀。她提到AI背後的數位學習模式與人類語言學習模式不同,政府及社會應關注AI系統學習失控的風險。

她引用歐盟《人工智慧法》的風險分級:不可接受風險(如社會信用系統)、高風險、有限風險(如聊天機器人)、最低風險(如AI電玩)。她呼籲台灣應重視AI資料庫中的本土文化,並涵蓋原住民語言、性別平等等議題,以反映台灣的多元性。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AI技術已引發「科技性失業」隱憂,並可能加劇社會中的偏見和歧視。他舉例說明AI在招聘過程中的偏見,並呼籲在AI法制建設中,應納入社會保險及勞動法律,確保勞動者不會因AI發展而被邊緣化。

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吳豐維介紹了歐盟《人工智慧法》的倫理特點,該法案基於風險評估制定規範,以保護人們的健康、安全和基本權利。他指出,該法案的風險評估採取了負向效益主義(negative utilitarianism)特性,強調「隱私」、「尊嚴」、「自主」等價值。

吳豐維還強調AI資料庫需反映台灣主權和特有的價值觀,避免因錯誤資訊或價值觀導致的誤導。他指出,AI的道德地位尚需討論,未來若AI發展成超級智慧,可能會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

此次講座涵蓋了AI發展的多方面風險,從技術、安全到倫理,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呼籲社會各界重視AI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