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歷史美國陸軍實驗機持續進行機密測試

「比例複合公司」的「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飛往太平洋沿岸參加在加州杭亭頓海灘市舉辦的「太平洋航空秀」。(圖:Scaled Composites)

由「比例複合公司(Scaled Composites)」開發的「敏捷響應有效支援(Agile Responsive Effective Support, ARES)」計畫,是1980年代初期為符合美國陸軍低成本戰場攻擊機(low cost battlefield attack aircraft, LCBAA)而求而開發的,主要用在執行需要低空支援反裝甲任務,同時擁有高續航力和在簡單整備的緊急機場環境操作能力。最終成果就是編號「151」的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具備低空、高機動性和抗失速特性。

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自1990年首飛以來,已歷經34年。但日前於2024年10月6日,美國航空迷觀察到構型獨特的「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在莫哈維航空太空港附近進行飛行,顯示該款密接支援(CAS)概念驗證機仍在持續擔負美國陸軍研究測試載臺的角色。後續「比例複合公司」則透過其社群媒體表示,該機與其他飛機一起參加在加州杭亭頓海灘市舉辦的「太平洋航空秀(Pacific Airshow)」。

「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的機身左側是單具的渦輪扇發動機。(圖:Scaled Composites)
「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的左側未安裝發動機,保留位置給測試用的裝備。(圖:Scaled Composites)

「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採用前控制翼構型,其前控制翼不僅提供俯仰的控制,也會利用比主翼提前失速的效果,提高低空作業時的安全性。原本計劃使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但後來更新為普惠加拿大公司的JT15D-5渦輪扇發動機,擁有產生13.12kN的推力。外型的顯著特徵是不對稱的設計,機鼻右側安裝一門5管25公厘GAU-12/U加特林機砲,位於駕駛艙下方的機身凹入部位,以順利排出廢氣並平衡射擊時的後座力,機鼻左側則是進氣口,不對稱的配置除能最大幅度減少機砲後座力對性能的影響之外,也能防止機砲廢氣被吸入進氣口。

「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於1990年2月19日由「比例複合公司」的試飛員首飛成功,至今已累計430多個飛行小時,機尾的註冊編號為N151SC。1991年11月,「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根據美國空軍的合約進行測試機砲試射,驗證其密接支援能力。測試結果相當成功,促成機砲順利被整合到AC-130U空中砲艇、AV-8獵鷹式攻擊機和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等空中載臺。

由於「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屬於私人企業擁有,因此並未被軍方採用為制式作戰裝備,之後於2000年12月存放在莫哈維太空港,在諾斯洛普格拉曼公司收購「比例複合公司」之後,於2008年3月7日恢復飛行,作為研究試驗載臺,提供概念設計、空氣動力學分析、結構設計、系統整合和實驗飛試等服務。

配合美國陸軍需求在地面試射機砲的「敏捷響應有效支援」實驗機。(圖:Scaled Compo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