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者近9成曾遭歧視!打造友善社區的挑戰與希望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發展,失智症議題日漸受到重視。然而,國際失智症協會發佈的《全球失智症報告》卻揭露了令人遺憾的現象:高達88%的失智者曾表示遭受過歧視,顯示社會對失智症的理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提到,儘管失智症的認知有所提升,但其相關的汙名化態度卻仍未減少。她指出,這樣的狀況讓許多失智者和照顧者面對壓力,不僅難以尋求支持資源,甚至在社交場合中也可能因為失智者的突發行為而遭到誤解。

例如,一位家屬曾分享,當他帶失智的親人搭乘公車時,失智者突然大喊「我要下車!」,引起周圍乘客的側目與不滿。這樣的例子反映出,失智者的外觀通常難以看出問題,突如其來的行為容易導致他人誤解。

針對這樣的挑戰,台北市立聯命醫院和平院區的劉建良主任建議,應採用「社會處方箋」概念,建立友善的社區環境,讓失智者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支持。他提倡從居民教育、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到商店與機構的友善對待等多方面著手,逐步提高失智者的生活品質。

陳筠靜也強調,打造社區據點的目的是讓失智者與其他弱勢群體共同參與活動,避免因病情導致的社會脫離。然而,她也坦言,實踐過程中仍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活動設計需因應不同病程需求,否則可能導致失智者與照顧者的退縮。

劉建良進一步指出,台灣在「社會處方箋」的落實上已有顯著進步,例如帶領失智者參觀博物館與歷史館,設計簡單的活動以提升他們的參與感與成就感。他也提到,日本在這方面仍需向台灣學習,並計畫進一步交流經驗。

最後,專家呼籲全社會,應該以更大的包容心看待失智症患者,並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從孩童教育開始,了解失智症並去除汙名化,將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讓每位失智者都能獲得應有的尊重與支持。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