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後疫情時代:外國遊客人數歷史新低

在華爾街日報8月7日報導指出,自中國3月15日時隔多年之後再次開放外國遊客入境至今已過半年,中國入境遊並未復甦,來中國的外國遊客寥寥無幾,文章指出這是中國與西方漸行漸遠(widening the East-West divide)的又一跡象,可能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外國遊客的缺席在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尤其明顯,上半年到訪這些城市的外國人總計不到2019年新冠疫情前可比數字的25%。全中國首季只有5萬2千人次通過旅行社組團旅遊中國,比2019年第一季的370萬人次減少99%。與往年一樣,近一半的外來遊客來自台灣、香港、澳門,而不是西方遊客。

中國旅遊協會(China Tourism Association)智慧旅遊分會會長肖潛輝5月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來自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的遊客數量都在大幅下降。

中西關係惡化以及長久以來中國將自己刻劃成激進「反美」的形象,使得外國遊客對於赴中旅遊更加謹慎。

外國遊客赴中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飛往中國的航班並未恢復到疫情前,許多從西方國家到中國的機票又昂貴又稀少;第二,這幾年中國與西方漸行漸遠的政治因素,中國在疫情期間隨意使人「消失」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美國政府在六月發布旅行建議,警告美國公民對於是否旅遊中國須三思後行,因為中國存在「任意執法的問題」,包括出境禁令和抓錯人的可能性;第三就是簽證的難度,以美國為例,為了取得簽證到中國境內,美國公民需要有來回機票和至少三晚住宿安排的證明文件,或由中國公民或組織發出的邀請信,門檻十分高;第四就是中國對於外國人住酒店的嚴格規定,中國制定了外國遊客來華住宿要求的規定:只有符合國家安全要求的旅館,才有資格接納外賓。而根據攜程平台數據,72%的境內酒店不能接待外國人;第五則是中國全面實行電子支付的政策,店面「找不開零錢」的問題屢見不鮮,甚至有不收現金的店家,但移動支付平台對外國遊客的證照審查也較為嚴格,給境外旅客設置了較高的門檻,然而現在的中國不論做什麼支付都離不開電子支付,可以說如果沒有支付寶和微信幾乎是寸步難行;第六則是很多活動、服務都和身分驗證、中國sim卡高度綁在一起,如長沙市省博物館、蘇州寒山寺等都需要提前在微信小程序上預約,但是很多境外遊客都不使用微信,甚至下載好微信後發現,預約程序並不兼容護照和外國遊客姓名;甚至有些軟體比如滴滴打車,如果沒有中國sim卡是無法註冊的。

關於電子支付,7月20日,微信支付宣佈,已開放中國境內絕大部分商戶支持境外卡消費,範圍覆蓋餐飲、交通、商超等日常消費領域,其目前支持的境外銀行卡組織包括Visa、Discover Global Network(含Diners Club)、JCB、Mastercard等,支付寶也在7月21日表示,支付寶上綁定境外卡後,可以全國使用。目前支持的境外銀行卡組織與微信支付基本一致,然而這些政策都是開放遊客四個月後的舉措了。

反觀台灣三月份的國際遊客就有48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2326.49%,第一季度有望破百萬人次,來台灣玩的海外旅客前5名國家分別是韓國、日本、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許多不少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遊客轉而更傾向選擇更接近西方價值和體制的台灣作為觀光地。

台灣觀光局副局長林信任曾在觀光旅遊宣導週記者會表示:「疫情後,國際旅客陸續來台觀光,1月國際旅客達25萬人次,2月估計有35萬人次,3月人數再往上升,原本預估第一季將有82萬人次,不過3月下旬將突破1百萬人次,等於提前達標。從去年10月13日開放國門後,就全力啟動各項吸引國際旅客措施,今年6百萬應該可以順利達標。」

相關報導顯示大部分的國家在疫情解封後的旅遊業都逐漸復甦甚至入境遊客呈現爆炸性增長,包括韓國、日本、泰國、美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