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印度媒體報導表示,印度空軍已授權核准生產200枚阿斯特拉1型(Astra Mk 1)空對空飛彈,將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和巴拉特動力有限公司(BDL)合作進行生產,顯示印度空軍正逐步以自製產品取代所有俄羅斯製的空對空飛彈系統。
阿斯特拉飛彈屬於視距外空對空飛彈,自2019年開始投入服役,配賦印度空軍和印度海軍使用,其全長3.84公尺,直徑17.8公分,重154公斤,攜帶15公斤高爆預破片彈頭,配備無線電近炸引信,由固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速度可達 4.5馬赫,有效射高可達20公里。
阿斯特拉1型的導引系統包括用於中段以光纖陀螺儀為基礎的慣性導航系統,和末端導引的主動雷達尋標系統。在迎擊模式下的最遠射程為110公里,尾追模式的最遠射程為20公里,實際射程仍會根據發射高度而變化,在較高高度可實現最大射程。飛彈可由印度海空軍各型現役戰機發射,包括Su-30MKI、MiG-29K和「光輝1/1A型(Tejas Mk.1/1A)」等。
阿斯特拉開發計畫始於1990年代初,於2004年獲得正式批准展開。阿斯特拉1型於2014年首次進行空中測試,之後也進行包括電子對抗和高G機動性能等廣泛測試以驗證其能力。
阿斯特拉2型和阿斯特拉3型則是尚在開發的同系列產品。阿斯特拉2型將使用雙脈衝火箭發動機以擴展飛彈射程至160公里,並採用雷射近炸引信和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尋標器等技術。而與俄羅斯合作開發的阿斯特拉3型則會採用固體燃料進氣道衝壓發動機,進一步再提升射程和速度,以與AIM-260和「流星(Meteor)」等歐美飛彈媲美。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另外也開發阿斯特拉的地對空衍生型,稱為「垂直發射型阿斯特拉(VL-SRSAM)」,打算取代目前印度海軍的「閃電1型(Barak-1)」系統,由Revathi雷達引導的垂直發射型阿斯特拉飛彈已於2021年成功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