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任財政大臣瑞秋·李維斯(Rachel Reeves)上週在國會質詢中落淚,其神情哀傷的照片迅速登上各大報紙頭版,成為電視新聞的焦點,也引發社會對職場中情緒表現的廣泛討論。
儘管在許多職場環境中,情緒表現仍常被視為脆弱的象徵,越來越多人的經驗與觀點卻指出,情緒反應在專業場域中並非罕見。
來自蘭開斯特的48歲克拉拉(Clara)回憶自己在年輕時曾因挫折與批評而落淚,也曾在得知家中壞消息時情緒失控。另一位受訪者艾瑪(Emma)表示,她曾在一個男性主導的工作環境中,因害怕被視為「軟弱」而壓抑情緒。
不僅女性分享了在職場中哭泣的經歷,也有男性表達了相似的感受。醫生蓋伊·克萊頓(Guy Clayton)坦言,在醫療現場,他時常與病人、家屬甚至同事一同落淚。來自倫敦的一名38歲金融從業人員也表示,雖然他曾因個人問題在工作中情緒激動,但仍選擇上班,認為這是一種對職責的投入。
對此,執行教練雪琳·霍班(Shereen Hoban)認為,將情緒視為不專業的觀念已不合時宜。她表示:「情緒智力已成為現代領導力的一部分,是力量而非弱點。」
職涯教練喬治亞·布萊克本(Georgia Blackburn)也指出,企業應學習如何支持情緒較脆弱的員工,這不僅有助於打造更健康的工作環境,也能提升整體效率與員工滿意度。
然而,也有不同觀點。英國特許管理學會執行長安·法蘭克(Ann Francke)指出,職場對情緒反應仍存在性別偏見。女性領導者若哭泣,常被視為「太情緒化」,而男性則可能因表現出脆弱而被批評不夠堅強。不過,她也表示,若處理得宜,領導者的情感表現反而能展現其人性與誠懇。
時尚設計師艾米·波尼(Amy Powney)去年在面臨離職與人生轉折的雙重壓力下,也曾在工作場合崩潰落淚。她認為這種經歷不該被羞辱。「讓哭泣回歸,讓情緒回歸。」她說。
李維斯在質詢中流淚的畫面既震撼也真摯,無論外界如何評價,都再次引發人們對「情緒與專業」之間界線的思考。隨著職場文化的轉變,或許人們將逐漸接受,表達情緒本身也是一種專業與真誠的表現。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