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組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內核形狀在過去二十年內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內核通常被認為是球形的,但約翰·維達爾教授的研究指出,內核的邊緣在某些地方可能出現變形,變化的高度甚至超過100米。
作為地球的核心,內核所產生的磁場對於保護生命免受來自太陽的輻射至關重要。
內核獨立於液態外核及整個地球運行。如果沒有這種旋轉運動,地球將會面臨死亡的危機,並會變得像火星一樣荒涼——火星早在數十億年前便失去了磁場。
這一形狀的變化可能發生在固體內核與極熱的液態金屬外核接觸的邊緣。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科學家最初是希望了解為何內核的旋轉速度在2010年前放慢,隨後又加速。
了解地球核心的運作對於保護磁場的理解至關重要,並能幫助我們判斷這個磁場是否會變弱或停止。
地球的內部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固體內核距離地表約4000英里,至今科學家仍然無法直接到達。
為了揭開內核的秘密,研究者們通過測量地震所引發的震波來探索,這些震波穿過地球並擴散,顯示出其穿過的物質類型。
新的分析研究了1991年至2023年間在同一地點發生的多次地震所產生的震波模式,這有助於揭示內核隨時間的變化。
南加州大學的維達爾教授提供了更多證據,支持內核在2010年左右放慢旋轉速度的理論。
教授的團隊還發現了內核形狀變化的證據,這似乎發生在內核和外核的邊界,這裡的內核接近熔點,外核液態的流動以及不均勻的重力場可能會導致變形。
未參與該研究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赫爾沃耶·特卡爾奇教授表示,這一論文提供了值得深入探索的概念。
他指出,這可能使科學家對內核的黏度等重要物質性質做出更準確的估算,這在現代科學中仍是一個未知的量。
外核的液體將逐漸凝固成內核的固體,但這一過程需要數十億年才能完全完成,這幾乎可以確定將導致地球生命的結束,然而到了那時,地球可能已經被太陽吞噬。
維達爾教授的研究是全球專家對核心運作的探索之一,這些專家正在深入研究核心內部的運行機制。
“在科學領域,我們通常會不斷研究,直到我們完全理解為止,”維達爾教授說。
“這項發現可能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直接影響,但理解地球中心的運作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這些變化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過去幾十年內,磁場經歷了劇烈的變動,我們希望了解這是否與我們在內核邊界觀察到的情況有關。”他補充道。
維達爾教授對這些發現是否會導致核心停止旋轉等過度解釋提出了警告,並強調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