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指出,地球內核的形狀在過去20年內可能發生了變化。
內核通常被認為是球形,但依據約翰·維達爾教授的研究,內核的邊緣在某些區域已經出現變形,並且高度變化或超過100米。
作為地球的核心,內核所產生的磁場能有效保護地球生命免受太陽的輻射傷害。
內核獨立於液態外核與地球其他部分進行旋轉,若缺乏這種運動,地球將可能無法存活,並會變得更像是一顆荒涼的火星,火星在數十億年前便已失去其磁場。
根據研究,這一形狀的變化發生在固體內核的邊緣,該區域正與極熱的液態金屬外核接觸。
這項研究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上發表,科學家們最初是想了解為何內核的旋轉速度會在2010年前放緩,之後又再次加速。
了解地球核心的運作對於理解地球的磁場至關重要,同時也有助於評估這一磁場是否會減弱或停止。
由於內核距離地球表面約4000英里,科學家們至今仍無法直接到達這一領域,因此不少研究者透過測量地震波的方式來探索內核,這些震波穿過地球並擴散開來。
新的分析研究了1991至2023年間,在同一地點發生的地震所產生的震波模式,這幫助科學家描繪出內核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約翰·維達爾教授發掘了更多證據,支持內核在2010年前放慢旋轉速度的理論。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