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孤獨?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與訪問的遙遠未來


仰望星空,星辰閃爍,是否曾經思考我們在這個廣袤無垠、難以完全理解的宇宙中,真的是孤獨的存在嗎?

或許不是。地球僅是浩瀚星海中的一微小點,在數不勝數的星球中,我們怎可能是唯一的生命存在?

那麼,除了地球這個完美的環境,我們對外星生命又了解多少呢?

許多專家都認為,儘管缺乏外星人存在的直接證據,我們也必須得出他們存在的結論。僅在我們的銀河系中,估算有大約3000億顆恆星。如果地球生命的誕生是可能的,那麼其他行星上也應存在生命的可能。

科學家持續發現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也就是所謂的系外行星。太空科學家瑪姬·阿德林-波科克博士表示,「我們非常確信它們存在,這純粹是數字遊戲,是概率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我們能更加詳細地研究這些系外行星。科學家利用強大的望遠鏡觀察穿過行星的星光,分析其化學成分,這種技術被稱為光譜分析。

關鍵在於找到能夠支持類似地球生命的化學成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蒂姆·奧布萊恩表示:「我們已知有數百個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在未來十年內,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會發現一個顯示生命跡象的行星。」

更令人振奮的是,科學家們已在過去被認為過於惡劣、不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中,發現了各種生命形式。例如,深海的最深處也能支持生物的生存。

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流行文化中所描述的綠色外星人,而是暗示著生命在那些地點存在的可能。

雖然外星生命存在的機率很高,但專家警告,現階段仍很難確定是否智慧生命存在。奧布萊恩教授指出,地球歷史的絕大部分都是由簡單生命組成的。多細胞生命的出現是偶然事件的結果,若要讓外星生命與我們接觸,它們必須在身體和技術上都非常先進。

那麼,如果我們不是孤獨的,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期待外星生命的造訪?這個問題相當複雜。雖然沒有生命形式達到可跨越星際距離的程度,但即使存在這樣的生命,為什麼他們尚未來訪?

阿德林-波科克博士提到,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只有地球這一個生命樣本。或許在其他星球上,生命的存在方式與我們截然不同。例如,生活在一顆活躍恆星旁的生命,可能會選擇住在地下,這並不意味著智慧生命不存在,但它們可能無法傳遞訊號。

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突破聆聽」(Breakthrough Listen)項目中,正積極搜尋最近的一百萬顆恆星,期望能與能夠回傳訊息的生命體溝通。即使與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在同一頻率上,巨大的距離仍意味著訊息可能需數千年才能傳遞,回覆也可能需要相同的時間。

在可預見的未來,跨越星系的太空旅行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們能以光速發送無線電波,但任何形式的太空船皆無法在恆星之間旅行。如果希望將實體物質(如探測器或人類)送入太空,那將更加困難。

或許恐龍在侏羅紀時期曾接待過外星生命,而我們將永遠無法得知這一切。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