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於2024年11月5日星期二舉行,此次選舉是美國第47屆總統選舉,同時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及參議院其中33個議席也將進行改選,以產生第119屆美國國會。各州選民將選出選舉人,選舉人團並投票選舉確認新的美國總統與副總統當選人。
選舉結果由代表共和黨的川普和范斯當選第47任總統和第50任副總統,兩人將於2025年1月20日宣誓就任。川普成為繼克里夫蘭之後相隔132年第二位贏得非連續任期的總統,同時也以逾78歲之齡成為就任時年齡最大的總統。本次選舉亦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自2004年以來再次同時贏得選舉人票及民選得票的總統選舉。

針對選舉結果,學者分析認為,對於應會延續拜登政權的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川普將重返白宮可能為台灣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雖然美中關係自2016年起已形成「與中國競爭」態勢,不會再回到過去合作交往的策略。因此不管是特朗普或賀錦麗上台,政府和國會的大方向都不會有劇烈轉變。
不過參照川普擔任總統時的作風,他與中國競爭的強度明顯更高,日後可能朝向更嚴厲的「全面脫鉤」,不過在競選時的激烈發言是否會落實到政策面的程度,還有待觀察。
然而,對臺灣各界略微擔憂的是川普在競選期間發表的「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等言論,因此他的勝選引發社會大眾對半導體產業擔憂。川普可能會希望台積電加速或擴大在美國的投資,甚至要求將更先進的製程或研發單位搬遷至美國本土。其次。川普在加大力道限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同時,也可能進一步要求台灣廠商「選邊站」,祭出比民主黨時代更嚴格的出口管制,限制台灣廠商向中國出貨,若違反的話可能受到美國的嚴厲制裁。
另外,川普在競選期間要求臺灣要交「保護費」的言論,也讓一度各界質疑川普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決心,認為川普即使不可能坐視中國對台灣動武,但也不會如拜登時代支持台灣,未來可能會要求臺灣投資更多軍費以提升國防實力,因此臺灣必將面對逐步提升國防預算佔GDP比例的壓力。否則,臺美軍事目前的互動熱度可能降溫。
與美國的關係,一直是臺灣對外關係的最重要核心。2016年12月,蔡英文剛上任不久,川普就與蔡英文通電話,打破數十年來美國與中國和臺灣交往的外交慣例,掀起美中台的外交風波。到了民主黨執政時期,蔡英文政府和美國的交往更為深化,達到台美關係的高峰。隨著大選落幕,學者普遍認為執政的賴清德政府當務之急,是和川普政權維持良好互動。總統賴清德即在週三(11月6日)晚間在X平台發文恭賀川普勝選,寫道:「我有信心,台美之間長期以來的夥伴關係,建立在共享的價值與利益之上,將繼續扮演區域穩定的基石,並且為雙方全體國人帶來更昌盛的經濟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