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電力早前宣佈將於2023年8月24日開始啓動「核廢水排海計劃」,把福島核事故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中,並預計將在30年內持續排放。儘管這個宣佈引起強烈爭議尤其是中國、韓國以及日本的魚販的強烈反對,但日本政府堅持聲明這些核廢水將經過處理,以去除氚以外的所有放射性物質,並表示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小。
自2011年海嘯破壞福島第一核電站以來,該地已經積累了134萬噸水,足以裝滿500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今年7月對該排放計劃打開綠燈,指其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並聲稱其排放的核廢水「可以飲用」。
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稀釋到預想的水平,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污染水。24日核污染水排放量預計為200到210噸,每天的排放情況將在次日公佈。首次排海每天將排放約460噸,持續17天,合計排放約7800噸核污染水。IAEA的報告提到,目前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設有超過1000個儲存缸,每個儲存缸容量約為1000立方米,總水量約為130萬立方米,足以裝滿500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批評:「向全世界轉嫁核污染風險,將一己私利凌駕於全人類長遠福祉之上」,「極端自私,極不負責任」,表示北京已提出嚴正交涉,香港政府宣佈從24日開始禁止日本東京都、福島縣等十個都縣的所有水產品,包括活生、冷凍與乾燥製品,進口香港。上海《第一財經》報道,禁令一出,中國多個電商平台的低鈉鹽、無碘鹽顯示「缺貨」、「補貨中」。
韓聯社報道,韓國總理強調:「無論是哪一種放射性元素,只要不符合我們預設的濃度標準,就會立即要求日方停止排放,並立即向國際法庭提出訴訟。」也有韓國民眾在日本大使館外頭示威,抗議排放核廢水。前不久,韓國也曾傳出因預期日本將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導致鹽價大漲,民眾囤鹽的消息。
根據《聯合早報》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在過濾前含有多達64中有害的放射元素,當中包括碳-14(Carbon-14)、銫-137(Caesium-137)、鍶-90(Strontium-90)和氚(Tritium)。
不過,日本表示,在東電利用ALPS(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過濾系統對廢水進行一次或多次過濾後,可以把幾乎所有的輻射元素降至監管標準,唯一例外的是「氚」。
關於福島排放水到底能否飲用,專家們有不同的意見,在BBC的報導中曾到福島視察的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環境學教授吉姆·史密斯教授(Prof Jim Smith)接受BBC採訪時說:「我們知道排放水中的氚含量將是每公升1500貝克,這聽起來量很大,但這比世衛組織允許的飲用水中氚含量低約七倍,因此理論上將要被排放的水是可以喝的。」
台灣科普作家、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基興博士則在BBC報導中表示:氚的風險非常小。之所以引起這麼多議論,主因是害怕輻射,以為輻射就會傷害。其實,福島處理水的輻射劑量可忽略。畢竟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排放,存在著未知之數,因此難怪會引起中國等鄰邦擔憂。」「核能界在進步。我們當然可以說它可能會有什麼意外,但可能性太低、太低啊。」
而綠色和平則在2020年10月發表的報告中指出,ALPS無法過濾的還有碳14,並指責日本當局隱瞞,並說明碳14 的半衰期長達5730年,它能融入到蛋白質、核酸等細胞組成當中,造成的核酸損傷或能導致細胞死亡或潛在的遺傳突變。
有研究團隊做了模擬日本核污水在太平洋擴散的時間的路線,日本核廢水在排放240天會到達中國沿海區域,1200天後將到達北美沿岸並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隨後,污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邊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處理水儲罐,圖片來自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