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故事最初由《Inside Climate News》發表,並作為《氣候報導》合作的一部分重新發表。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以其廣闊的冰蓋、延展的峽灣和豐富的野生動物而聞名,從北極熊到獨角鯨。
它也是川普總統最近在美國能源和軍事擴張計劃中的最新目標。自他第一任期以來,川普便談到確保格林蘭獲取關鍵礦產、未開發的石油儲備、軍事定位的機會以及在國際航運網絡中的中心位置,特別是隨著融化的海冰開啟新的貿易路線的機會。現在,他再次以更大的熱情推動格林蘭的土地收購,提出要從丹麥購買該島,甚至可能強行佔領。
但氣溫的上升不僅可能使該島成為貿易熱點,還使其對開發來說變得更加不宜居住,研究顯示。融化的永久凍土和冰層會沿著崎嶇的峽灣引發山崩,並使基礎設施所需的地形不穩定,而鬆動的海冰使得穿越格林蘭水域的旅程變得危險。
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正是它們所造成的氣候影響,威脅著其運營。
格林蘭的面積為費城的6000倍,但僅有3%的城市人口。這個北極島嶼的崎嶇地形和寒冷氣候並不適合膽小的人,冬季氣溫可低至-40華氏度。
但總體來說,北極的變暖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快四倍. 自1992年以來,格林蘭已經失去數萬億公噸的冰。理論上,這場冰融化應該會開啟新的航運通道,可以在以往的時間中聯結大西洋和太平洋。根據政府間北極理事會的報告,這一趨勢似乎已經在發生:進入北極的獨特船舶數量在2013年至2023年之間增加了近40%。
然而,實際上,在格林蘭周圍的許多水域條件依然惡劣。
“你可以說冰會變少,但會有更多的冰漂浮在周圍,可能刺穿船隻,”達特茅斯學院北極研究所所長梅洛迪·布朗·伯金斯告訴《科學美國人》。
格林蘭的人們已經歷經千年,適應了雪和冰的存在。但快速的融化已經打亂了道路系統,減少了魚類資源,並引發了山崩。這些事件顯示,格林蘭可能並不像川普所想的那樣理想於礦產開採、軍事行動和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佛蒙特大學的地質學家保羅·比爾曼說。
“現在因氣候變化而加劇的自然災害,使得在格林蘭進行資源開採和軍事行動變得不確定、昂貴且可能致命,”比爾曼在最近發表於《對話》的文章中寫道。去年,比爾曼出版了一本名為《當冰消失時》的書,講述格林蘭冰蓋的歷史。
他指出,包括挪威維京人在內的多個國家曾試圖佔據和開發格林蘭,但都以失敗告終。自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獲得了在格林蘭運營軍事哨所的權利,但許多哨所在惡劣的條件下已經崩潰。永久凍土的融化目前危及美國運營的皮圖基克太空基地(前稱圖勒空軍基地),該基地最近幾年出現了道路開裂和餐館傾斜的情況。
還有一個障礙阻礙美國對格林蘭的追求:許多居民並不想成為美國人。儘管川普保證“人們想要和我們在一起”,但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85%的格林蘭居民不希望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隨著燃燒化石燃料的增加,提供這些燃料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正在在氣候極端情況下崩潰。
在最驚人的例子中,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摧毀或損壞了超過60個平台和10個鑽井平台,導致95%的墨西哥灣石油生產停擺。熱帶風暴自那時以來持續對石油和天然氣運營造成破壞。2017年,哈維颶風的洪水導致休斯頓及周邊地區發生了超過100次工業洩漏,釋放了數億加侖的石油、廢水和化學品—一些是致癌的。
除了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對化石燃料運營構成了長期威脅。一項國際冰凍圈氣候倡議的最新研究發現,13個石油港口的超級油輪交通量將在僅1米的海平面上升中受到嚴重損壞,這可能在2070年就會發生。液化天然氣設施在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面臨類似的威脅,這些地區生產了超過90%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但同時也是海平面上升最嚴重的地區,《華盛頓郵報》報導。
大型保險公司持續為化石燃料設施提供保險,激起了環保活動家的反對,因為家庭保險市場在越來越嚴重的天氣面前崩潰。我的同事基爾提·戈帕爾報導了這一全球運動,該運動呼籲保險公司停止承保或投資於化石燃料項目,因為這些項目對氣候變化的嚴重財務風險。近年來,這場運動勢頭不斷加強,一些公司如蘇黎世保險集團已經停止承保新的化石燃料風險。
戈帕爾於十月前往倫敦,報導了該城市金融區的一系列與保險相關的抗議活動—活動人士告訴她,行動需要更快推進,以防止進一步的氣候災難。
“化石燃料行業的弱點是保險,”在倫敦抗議活動的第一天,滅絕叛亂活動家馬琳·范德·基爾說。“如果我們能說服儘可能多的保險公司退出這些項目,我們就有真正的機會阻止這些項目,而這最終是我們的目標。”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