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在他的第二任期內以驚人的速度推進了多項政策。
自1月20日就任以來,他已經赦免了參與2021年1月6日國會暴動的示威者、削減對外援助、加強打擊非法移民、終止多元化計劃,並對全球鋼鐵和鋁進口加徵關稅等措施。
此外,他還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進行對話,探討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可能性,甚至提出美國可以購買加沙的提議。
特朗普的支持者視這些行動為兌現競選承諾的表現,但分析人士認為,快速拋出多項政策的目的是讓反對派措手不及,削弱他們的反應,這正是所謂的「訊息淹沒戰術」。
分析指出,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內已經廣泛運用此手段,而目前在第二任期中這一策略被進一步放大和強化。
那麼,什麼是「訊息淹沒戰術」?這項策略的目的是什麼?
「訊息淹沒戰術」源於美式足球,意指進攻方透過大量行動壓制對方的防守,以攻擊其弱點。
特朗普的前高級戰略顧問班農(Steve Bannon)曾表示,特朗普的真正對手不是民主黨,而是媒體,對付媒體的方法就是製造大量的噪音,進行訊息淹沒。
專家認為,這種手法使批評者迷失方向,難以專注於單一議題進行反擊。危機公關公司「紅榕樹」的執行長尼爾曼(Evan Nierman)表示,特朗普不僅是在設定議題,更是在碾壓議題,透過這一戰術確保沒有單一醜聞能持續引發關注,對他造成長期傷害。
尼爾曼進一步指出,特朗普的目標是主導新聞週期,使對手只能被動回應。
這種策略的風險在於,無論是政策還是即興發言,他都保持進攻態勢,主導討論,讓批評幾乎難以持續。
密西根大學的教授蒙哥馬利(Michael Montgomery)認為,這一策略還將分散反對勢力的注意力,讓對手在無數小戰場上各自作戰,難以團結反抗。
同時,媒體公司「標準全球」的聯合創辦人卡特賴特(Katherine Cartwright)提到「星期五丟消息」的手法,即將有爭議的公告安排在週五發布,以降低公眾關注度。
民主黨國會議員拉斯金(Jamie Raskin)形容特朗普的行動為「壓倒性的感官超載」,並指出這將使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能夠在無數話題中任意推行政策,避免受到高度關注與激烈反對。
然而,有些專家表示目前尚難判斷這項策略是否有效,甚至可能在未來的選舉中對共和黨造成不利影響。
蒙哥馬利警告,持續的混亂可能會讓支持者感到疲倦,並且一旦公眾選擇不再聆聽,這種主導權就會變成雜音,特朗普可能會失去那些因政策而非個人魅力支持他的搖擺選民。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