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E/F超級大黃蜂的新型紅外線感測器達到初始作戰能力

藉由紅外線類型的被動感測器,讓F/A-18E/F戰機能減少對雷達的依賴,不僅可減少曝露行蹤的機率,還能提高偵獲匿蹤目標的能力。(圖:U.S. Navy)
藉由紅外線類型的被動感測器,讓F/A-18E/F戰機能減少對雷達的依賴,不僅可減少曝露行蹤的機率,還能提高偵獲匿蹤目標的能力。(圖:U.S. Navy)

據美國海軍於2月4日發布的新聞稿指出,洛克希德馬汀公司(洛馬)為F/A-18E/F超級大黃蜂攻擊戰鬥機開發的新型紅外線搜尋追蹤感測器系統已經達到初始作戰能力(IOC)。

該創新系統核心為IRST21的新型紅外線搜尋追蹤感測器,是洛馬研發的長波紅外線搜尋追蹤感測器,可以被動探測視距外範圍的空中目標。這種增強型的感測器有望提升超級大黃蜂的作戰效能,並提高海軍飛行員的任務生存能力。系統在成功通過第9空中測評中隊(VX-9)完成初步作戰測評估後的聲明,被視為是邁入全量生產決定的重要里程碑。

洛馬的紅外線搜尋追蹤感測器計畫主任保羅.海伊表示,這種先進的感測器能提供在更遠距離偵獲測和追蹤空中威脅的關鍵能力,確保飛行員能夠以增強的狀況覺知和生存能力完成任務。

此款海軍最新版本的IRST21將安裝整合在超級大黃蜂的機腹中央油箱前端,能顯著擴大威脅偵測範圍。面對嚴重電戰攻擊或雷達失效(高度匿蹤目標)環境時,更可作為AN/APG-79射控雷達的有效輔助感測器。而且不會發射電磁波,所以能夠降低遭偵測的機率。

美國海軍透過兩個階段的漸進式採購方式將紅外線搜尋追蹤感測器引進艦隊兵力。2011年,第1階段是設法將現有的紅外線搜尋追蹤感測器系統整合到F/A-18的油箱前端;艦隊自2019年起以初期部署方式開始操作系統。第2階段改裝新式的感測器,並升級硬體部份的處理器和附加的軟體,計劃於2025年展開部署,然後於同(2025)年春季起展開全量生產工作。

紅外線偵測追蹤器系統採取整合在油箱前端的方式安裝部署,不需另行增設派龍或佔用掛彈派龍。(圖:Lockheed Mari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