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台灣!學者示警經濟恐面臨挑戰


美國總統川普尚未正式對台灣祭出關稅政策,台灣主計總處便已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14%,顯示經濟「保3」充滿挑戰。學者指出,川普關稅不僅影響出口,還可能導致投資替代效應,恐讓台灣近年好不容易重啟的經濟動能遭受打擊。

根據主計總處2月26日的經濟預測,由於去年經濟成長表現亮眼,墊高基期,加上立法院刪減預算,影響政府支出與投資,導致經濟成長率被下修0.15個百分點。

隨著2025年到來,川普再度入主白宮,上任首日即簽署多項行政命令,並屢次強調對不公平貿易的關切,揚言以關稅制裁,這讓台灣這個以出口為主並對美貿易順差擴大的國家感到憂心。

2024年,美國貿易逆差達到1.2兆美元,年增約2000億美元。其中,最大逆差來源為中國(2954億美元),其次為墨西哥與越南,而台灣則上升至第六名。

2023年時,台灣在美國逆差來源排名第十,去年則躍升至第六,貿易順差金額超越日韓,年增261億美元,增幅高達54.6%,僅次於瑞士。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直言,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幾乎不可能躲過川普關稅衝擊。

然而,主計總處的經濟預測參考了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該機構認為美國雖屢推關稅政策,但可能因協商而縮小範圍,對全球經濟影響有限。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7%,僅小幅下修0.1個百分點。

孫明德補充,解讀川普政策時應區分他前後兩屆的策略不同。第一任期時,川普專注於貿易戰,而這次的關稅政策則更像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確保美國能取得重要的戰略資源。

他進一步分析,外界可能疑惑川普的政策為何變動如此快速,但若觀察美國經濟數據發布的時間點,就會發現川普的「髮夾彎」通常發生在數據公布後。他須密切關注物價變動,避免關稅導致通膨升高,進而影響美國經濟與2026年期中選舉。

「關稅只是川普策略的一環」,孫明德強調,川普在上次任期對中國祭出關稅制裁,拜登政府並未撤回這些措施,然而美國貿易逆差依然未見顯著改善,顯示關稅並非解決逆差的有效手段。

隨著川普再度掌權,他的目標已不僅限於貿易平衡,而是轉向爭取戰略資源,包括礦產、能源、航道,甚至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因此,台灣晶片產業可能將成為川普施壓的對象,未來恐面臨更多挑戰。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